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你的位置: 健康星图志 > 疾病星象志 > 星际探索 《金匮要略》137方——第67方、己椒苈黄丸
热点资讯

星际探索 《金匮要略》137方——第67方、己椒苈黄丸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0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53

图片

第六十七方——己椒苈黄丸

痰饮十八:腹满,口舌干燥,此肠间有水气,己椒苈黄丸主之。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365建站微信二维码

防己 椒目 亭苈 大黄 各一两

上四味,末之,蜜丸,如梧子大,先食饮服一丸,日三服。稍增,口中有津液。渴者,加芒硝半两。

肠间有水,阻遏中气,升降不行,是以腹满。君相升逆,故口舌干燥。己椒苈黄丸,防己、椒目,泻湿而行水,亭苈、大黄,濬流而决壅也。

1 己椒苈黄丸,泻湿而行水,濬流而决壅也。蜜丸如梧子大,先“食饮”服一丸,是饭前服用的意思。空腹服用,以泄肠间停瘀之水。

2   水气八:阳气败没,阴水泛滥,停瘀而不沾流,故走于肠间,沥沥有声。此是虚证水湿,则以温药和之。本案却是不用温药和之,用泄法攻之。

1昏迷——唐祖宣医案

马某,男,44岁,4月16日诊治,有肺心病十余年,近半年来咳逆喘促,时呈昏迷状态,西医诊断为呼吸性酸中毒,静脉注射葡萄糖,碳酸氢钠等,症状缓解片刻,旋即恢复原状,症见;面色青黑,呼吸喘促,喉中痰鸣,呈阵发性神志模糊,心悸四肢厥冷,二便闭结,舌质紫,苔黄腻,脉细数,动而中止。此属痰热结聚,正虚阳衰,肺失宣降,清浊易位之证,治当化痰降逆,扶正回阳,处方;汉防已15克,葶苈子5克,椒目5克,大黄9克(后下),附子,干姜各12克,炙甘草15克,党参20克,茯苓30克

服药后,便黑色脓液样粪小半盂,神志略轻,四肢转温,继以上方加减,连续服用一周,神志清醒,咳喘减轻,继以纳气温肾之剂,调治好转。

按语:唐氏认为用本方治疗肺性脑病时,二便不通是其辨证要点,大病后期多有正虚邪实之征。若虚不受补,实不受攻之体,妄用攻伐,则正气必伤;滥用滋补,则助邪为患。临床中兼阳虚之证者酌加参附,或合四逆加人参汤,使补而不腻,温而不燥,攻不伤正,利不耗阴,每收卓效。 仲景方中四味药药量相等,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饮在上者以葶苈为君;邪郁于中,以大黄、椒目为君;邪结于下,重用防己通其滞塞。改丸为汤,频频服之,其效更速。临床中有少数患者服药后反胃呕吐者,减防己之量,酌加半夏、黄连,呕吐即止。《金匮名医验案精选》《金匮要略与临床案例》《经方研究》《金匮要略临床精要》《金匮要略高等教材》

论:本条医案,二便闭结,却没有腹胀腹大之主证。

图片

2咯血——唐祖宣医案

吕某某,女,70岁,1975年3月20日诊治。心悸,喘息气急,咳嗽咯血八年余,痰中常带血丝,若劳累复感寒邪后,触发咳喘加重,多咯吐鲜血。证见:面色苍白虚浮,咳喘气急,咯吐鲜血,心悸,口舌干燥,小便短赤,大便秘结,五日未行,舌苔黄腻,脉促无力。

此乃肠道腑气不通,肺失宣降,水留邪郁,久咳伤络则咯血,属寒热错杂之症,治宜清热通腑,回阳固正,兼以止血化痰。处方:防己9克,干姜、炙甘草、炮附片各12克,葶苈子、椒目、大黄各6克,三七(冲服)3克,茯苓30克。上药浓煎频服,第二日咯血减轻,唯痰中仍带血丝,余症均减,上方又服4剂,咯血止,咳喘亦减,后以益气养血之品以善其后,咳喘咯血均愈。(湖北中医杂志1984;<2>:18)

按语:唐氏常用本方加味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咯血,支气管扩张、咳喘吐血。咯血量大者,重用大黄;兼气虚者加潞党参;兼阳虚者加附子、干姜。《金匮名医验案精选》

9肺心病/浮肿——赵锡武医案

患者某,女,65岁。因患肺心病住院。周身高度浮肿,喘咳,不得平卧,腹胀,口干舌燥,二便不利。心电图报告,可见肺型P波。x线胸部片:右心室段明显延长膨隆,两肺广泛性索条状模糊阴影。西医根据病史及检查所见,诊断为: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,阻塞性肺气肿,慢性肺原性心脏病,心力衰竭III级。综观前症,参以脉尚有力,舌紫苔腻,证属阳气阻遏,津液不能上承之故。遂取温下逐水,前居分消之剂——己椒黄丸方意治之。

用药:防已葶苈子各30克椒目15克大黄麻黄各10克补骨脂15克,煎服,

药后5天,咳喘轻,二便通畅,水肿见消,病情缓解。(赵锡武医案,录自《中医杂志》816,1980)《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》《金匮要略临证精华》《金匮方论与临床》《经方验案评析》《经方临床应用/卢祥之医案》

10胸痹心衰——吴鸿医案

患者:孙某,女,72岁。157cm/78kg。2021年6月27日初诊。主诉:胸闷5年余,加重1周。现病史:患者5年前出现胸闷,间断发作,症状轻微,每休息后可缓解,未予诊治。1周前胸闷加重,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衰,口服螺内酯、呋塞米等药物治疗,效欠佳。

刻下症:患者由轮椅推至诊室;胸中及心下胀闷,持续1小时未见缓解,面部、下肢浮肿,难以平卧,口干口苦,怕冷,腹胀纳差,恶心,眠尚可,小便频,大便干结。舌淡暗,胖大,苔腻,舌下络脉充盈瘀暗,脉弦滑。心电图提示:窦性心律,心率59次/分,下壁、前侧壁导联ST-T有改变。心脏彩超提示:射血分数60%,左房扩大,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并轻度反流,二尖瓣轻-中度反流,三尖瓣轻度反流,左室舒张功能减低。

既往史: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梗死病史,规律口服药物,病情控制可。诊断:胸痹。处方:己椒苈黄丸合五苓散:防已15g椒目15g葶苈子15g大黄15g茯苓15g桂枝12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20g,6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、晚饭后温服。

二诊(2021年7月1日):自主步行入诊室,胸闷好转,面部、下肢浮肿明显减轻,可平卧。偶有腹胀痛,食欲不佳,小便短数,大便干好转。守一诊方,合焦三仙各30g。15剂,服法同前。

三诊(2021年7月18日):胸闷未再发,面部、下肢浮肿基本已消,腹胀痛已不明显,食欲亦改善,大小便均正常。守三诊方,6剂,巩固疗效。

1周后随访:药已服完,诸症愈。

按语:己椒苈黄丸出自《金匮要略》:“腹满,口舌干燥,此肠间有水气,己椒苈黄丸主之。”条文所述病因为痰饮致病。本案患者心下及腹胀,胸中闷,面部、下肢浮肿,口干,小便不利,大便干结,结合舌脉,知为水饮蓄结所致,证待条文所述。五苓散是经典的通阳利水方,主治水液输布失常之证。患者口干、小便不利、浮肿、舌脉等符合五苓散方证。两方合用,共奏攻坚逐饮、化气行水之功。方证相应,必然有效,病渐向愈。《经方临床实战录》

论:己椒苈黄丸,泄肠间水气。五苓散同苓桂术甘甘汤,温药和之。痰饮与水气,都是土湿。

胸痹胸闷,脉滑,此为实,用瓜蒌薤白类方。脉沉,用四逆附子人参类方。沉弦,此为痰饮水气,用泄法己椒苈黄丸,和之用苓桂术甘或姜辛夏方。治病思路,先辨病,再辨虚实与辨方。

25臌胀——周兰若医案

黄××,男,54岁,农民。初诊:3年前负重远行,阴络受伤而致便血,经治血止,但淤留不彻,时有胁痛,并不加意。近年体力日衰,烟酒之火热积于气分,瘀热相结,腹臌纳减,心悸头晕,溲短涩,便色黯,唇口燥赤,脉至弦数,舌苔腻。宜清热行瘀,分泄积水。

制军6克甜葶苈6克汉防己5克川椒目5克木通6克丹皮6克玉米须12克大腹皮12克黑山栀10克葫芦壳15克。4剂。

365建站

二诊:大腹胀势较减,小溲排泄增多,饮食尚可,惟寐醒口中干腻。前方去山栀,加南花粉12克,虫竹12克。服12剂,诸恙告瘳。(嘉兴中医院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小组:《周兰若医案》1980年4月内部资料)

按(评议):膨胀,乃水饮瘀热互结于内,故小溲短涩,大便色黯,唇口燥赤,脉弦而数,舌绛苔腻。周氏以己椒苈黄汤逐水清热,配伍丹皮、山栀化瘀凉血,木通,大腹皮、玉米须,葫芦壳增强利水清热之效。服药后腹胀有减,小溲增多,惟其口中干腻,再用原方去山栀之苦燥,加花粉清热生津,(虫竹)淡渗利水。遣方用药,面面俱到,丝丝入扣。《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》

26鼓胀/肝硬化——何志国医案

孙某,女,54岁。1992年2月9日初诊。患肝硬化十余年,近2月来,脘腹渐大,尿少,口服利尿药无效而来我院就诊。刻诊:腹大胀满,疼痛,青筋暴露,口干而苦,大便黏腻,小便短少。舌红,苔黄腻,脉弦有力。证属湿热互结,水浊停聚。法当清热利湿,攻下逐水。方以己椒苈黄丸加味防已20g,椒目20g,葶苈子30g,大黄10g,水蛭10g,云苓50g,泽泻20g,白术20g,莪术15g,车前子30g,4剂,水煎服。

药后大便通畅,尿量增加腹满亦减,舌淡红,有瘀点,脉弦。原方加青皮10克、鳖甲25克。服药7剂,腹水减半,食纳尚少,二便如常。处方:防己20g,椒目15g,葶苈子20g,水蛭10g,云苓50g,泽泻20g,莪术15g,青皮10克,车前子30克,鳖甲25克,丹参50g,内金50g。水煎服,日2次,后宗此方,共服二十余剂,腹水得退,诸证若失,随访半年,无复发[何志国等,己椒苈黄丸的临床应用.黑龙江中医药,1993,(2):39]。

临床思路分析:鼓胀一证,乃肝脾肾俱病,气血水互结之证。本案腹大胀满,以水浊内聚为主,故取己椒苈黄丸加味以分利水邪。佐白术、青皮、莪术、云苓等以加强行气、化瘀、健脾之功,故取效。《常用金匮方临床应用》

35小儿水肿/肾病——倪珠英医案

陈某,男,10岁。1997年9月4日入院。1年前经某医院诊为肾病综合征,予激素等西药治疗,水肿反复4或5次。1个月前因骤减激素致水肿加重,伴少尿,每日200ml,腹胀,纳少呕吐。入院查体:血压18/16kPa,面色黧黑,神疲肢软,全身高度水肿,心肺(一),腹水征( ),阴囊及双下肢明显水肿,按之没指。舌淡,白厚,脉沉。入院化验,尿素17mmol/L。入院诊断:水肿(脾肾阳虚,水湿内盛)。西医诊断: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。经中药温阳利水泻浊及西药激素、抗凝、对症支持治疗30日,患儿内环境稳定,不吐,水肿减轻,但下半身肿甚,不能自主排尿,须用呋塞咪才能排出小便500ml左右,伴胸闷头晕,乏力气短,恶心纳差,大便稀软,每日2或3次。刻诊:血压14/8kPa,神疲,面色淡红,全身重度水肿,心肺(一),腹胀如鼓,腹水征( ),阴囊肿大如球,双下肢按之没指,舌红,苔薄白,稍腻,脉沉。证属肺脾气虚,水毒内结。宜攻坚决,益气行水。方用已椒黄丸加减:木防己、葫芦瓢各30g,川椒目10g,葶苈子15g,熟大黄6g,生黄芪100g。少量多次温服。患儿服药1次,立解糊状大便,尿量增多。3剂后,水肿减半,胸闷等症消失,仅口干喜饮。此乃水阻气机、津不上承之故。上方加泽泻10g,再进5剂。水肿尽消,仅夜尿多,舌淡苔白,改拟益肾健脾之品收功。随访2年无复发。《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》

不读《伤寒论》,不入中医门,不读《黄元御》,不入伤寒门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